您當前位置:濰坊新聞網 > 讀書

故鄉(xiāng)回眸 | 從前的“開鐮節(jié)”和“嘗新麥”

來源:濰坊日報   發(fā)布時間:2023-06-14 10:19:59

從前的“開鐮節(jié)”和“嘗新麥”

◎張德民

  中國的節(jié)日民俗多種多樣,不管什么節(jié)日和民間習俗,一言蔽之,都是教人懲惡揚善,祈求幸福平安。濰坊鄉(xiāng)村,有的地方有個不成文的節(jié)俗,叫做開鐮節(jié),俗稱“灌鐮棒”。沒有固定的日子,要看麥熟的情況而定,有的地方還有一套吉祥語:灌了鐮棒,鐮快光亮,割起麥來,省勁又爽。具體說就是在芒種前后,麥子八九成熟的時候過這個節(jié)。若是天旱年頭,麥子成熟得早,可能在芒種前,多數(shù)年份都是在芒種后或芒種日。

資料圖

  農民們首先取出閑置了大半年的鐮刀,看看鐮頭是否安得牢固,鐮刀是否生銹,需要修理的立即維修,接著就是磨鐮。磨鐮是一項技術活。有反磨和正磨,反磨幾下,正磨幾下,都有一定的規(guī)律,還要用細磨石,不能貪圖省事,用磨鍘刀的粗礪磨石,不然可能把鐮刀磨啞,不好用了。所以有的人家請鄰居老農幫忙。晚上家家戶戶“嚯嚯”磨鐮聲,人人摩拳擦掌蓄勢待發(fā),準備割麥。一春辛辛苦苦,終于盼到麥收,都盼望隨著收麥,跟著吃幾頓面食,收下新麥來嘗新。“灌鐮棒”的節(jié)日很簡約,白天照常干活,晚上宴請上坡割麥子的人們,雇有季節(jié)工和長工的人家,都要擺小型家宴。約定俗成的是,家宴要有四個盤,必須是一盤咸魚,一盤酸辣韭菜,俗稱和菜,另兩盤可隨意炒菜,一壺燒酒,幾卷單餅。說是“灌鐮棒”,實是全家犒勞一下,給干活的加把油添把勁,調動大家的積極性罷了。“灌鐮棒”時吃好喝好,人們心情好了,干起活來效率能加倍提高。一個人一天能割將近2畝麥子,尤其是帶頭的人,快速割在前頭,用鐮刀貼地皮割,割倒的麥子鍘下麥穗,麥秸長能梳成好麥根子,且掉的麥穗很少,容易復收。但也曾見到,有的麥地割得茬很高,甚至攔腰砍,且掉的麥穗很多,不能顆粒歸倉,致使豐產不能豐收,造成損失。這恐怕就是與過不過節(jié),節(jié)過得好壞有關吧。

  再是“嘗新麥”。從前麥子割到場院里,要先鍘下麥穗,再是曬場,經幾個中午反復暴曬后,才能打場。不少人家都是先留出成熟好的部分麥個子,不鍘麥穗,用拍打的辦法把麥粒打下來,一來長桿的麥秸可用作打苫子,二來早打下的麥子好嘗新。鄉(xiāng)間叫“嘗新麥”。這里的“嘗”有兩層意思:一是吃和嘗試,二是“蒸嘗”,有祭祀的含義。人們多是蒸新麥包子,先供天地祖先,再饋贈鄰居親友,當然主要還是自己嘗鮮解饞。早些時候很難吃上幾次白面,一年當中只有這個時間,可以放開肚皮大吃幾頓。

  現(xiàn)如今,耕耩鋤割都是機械化,基本不需人工干力氣活,不用“灌鐮棒”,“鐮刀”(收割機)卻更快了,一般農戶家種的小麥,一小時就可收割脫粒,糧食入倉。不用碌碡打場,不用新麥供奉天地,白面反而一年到頭吃不完。這就是時代進步、社會發(fā)展、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最好證明。

責任編輯:平小娜

濰坊日報社主辦   網站備案號:魯ICP備10207392號-1   魯公網安備 37070502000004號   新聞許可證編號:37120180034

新聞熱線:0536-8196500   廣告熱線:0536-8196033   郵箱:newswf@126.com   濰坊國際風箏會

版權所有:濰坊日報社(濰坊報業(yè)集團)   濰坊新聞網絡傳媒有限公司 ? 2007-2021   網絡內容從業(yè)人員違法違規(guī)行為舉報  “涉互聯(lián)網算法推薦”專項舉報渠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