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當前位置:濰坊新聞網(wǎng) > 文化雜談
來源:濰坊晚報 發(fā)布時間:2023-09-14 10:19:00
與天地精神往來
□路來森
與其他散文集不同,王祥夫的《夜生活手記》,所收文章多為長文。文章不多,僅九篇,卻各有側重,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王祥夫對生活、文化、社會的獨特認知。
《夜生活手記》側重生活情趣,《中年風景》談人生感悟,《讀書與寫作》《書邊漫筆》內容如題,《我漫游四方》談旅游,《食小札》談美食,《梅花且三弄》談風物,《樂器的性格》談音樂,《何時與先生一起看山》談友情。
因其是長文,可見王祥夫豐富的想象力,也更可見其知識的淵博和學養(yǎng)的豐厚,還能讀得出其文章那份汪洋恣肆的氣勢。
王祥夫說:“我寫文章從不選擇時下的、巨大的社會問題去寫,而總是依戀個人生存狀態(tài)和內在愿望去寫。”又說:“我常常愛想些奇里古怪的問題,所以我的文章有瑣碎的傾向,不能從大的方面給人以力量。別人在扭轉乾坤,我則只能運石移土。”
“不選擇時下的、巨大的社會問題去寫”,并不等于不關心社會問題,恰恰相反,王祥夫更關心的是經(jīng)過歷史沉淀的問題,更關心的是具有普遍性的普世的社會問題。例如,人性問題、對歷史的思考和反思、對美食的不同認知、對讀書和寫作的共性問題的思考等。
至于王祥夫所說的自己文章的“瑣碎的傾向”,我認為倒是更值得贊許。
我覺得,王祥夫所謂的“瑣碎”,應該包括兩點:一是素材的瑣碎,二是文章表面上結構的“散亂”。
關于素材的“瑣碎”,我們不妨以他的旅游散文為例。王祥夫漫游各地,他關心的不是宏大的事物、偉大的人物,而是如他所言:“令我激動的永遠是各種泥土和巖石。我喜歡探討瓦礫和陶片,遠山、土窯、石磨和一眼又一眼永遠汲不盡的井。”
其實,“瑣碎”,又何妨?“瑣碎”才是生活的本然,哪有那么多“驚天地泣鬼神”的事情出現(xiàn)?對于常人來說,生活總是“瑣碎”的,“瑣碎”是常態(tài)。“瑣碎”的事物正是生活的細節(jié)所在,透過這些細節(jié),或許能更好地認識事物,認識事物與人之間的關系。在王祥夫的文章中,“瑣碎”是“小”,但它卻能“小中見大”。
至于文章結構的表象“散亂”,正可見其寫作的“隨心所欲”,是思路構成文章,而不是單純?yōu)閷懳恼?,而特意去營造某一種結構。況且,他的“散亂”,也只是枝葉的散亂,其文章的總體思路還是異常清晰的。
我們不妨以《夜生活手記》一文,為例。
如果把一篇文章,比作一棵大樹,那么,“夜生活”就是這棵樹的主干,主干上生長出分支:普通人的夜生活、作家的夜生活、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夜生活、夜晚的讀書生活、風雨之夜、大學生的夜生活等。而綴在這些“分支”上更加豐富的內容,是書寫的具體的人和事,以及由此而生發(fā)出的感慨,或者說感悟,此可謂之“小枝小葉”。然而,正是這些表面看似“散亂”的“小枝小葉”,才構成了文章的血肉,使得文章飽滿生動,搖曳多姿,給人一種枝繁葉茂之美。
王祥夫的文章,有突出的特點:多思,思考、感悟,紛然呈現(xiàn)。且這些感發(fā),有根基,不空洞,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。但“個性”并非“怪論”,其思考、感悟,常常是建立在現(xiàn)實、歷史、文化乃至哲思的基礎上的,有著豐厚的思想內涵,所以說,“個性”的表述中,表達出的卻常常是共性的認知。重要的是,他的思考、感悟,不是刻意為之,也不作大段彰顯,而是珠玉一般貫穿在文章之中,隨情隨性,賦物生情,觸事有感,在文思的流淌中,思想的火花不斷閃現(xiàn)。
王祥夫喜歡喝茶。他的喝茶,不僅可以佐自己的文章寫作,而且還影響了自己文章的風格。他說:“我寫散文時總離不開茶,總要泡一杯三月的新茶,在茶的淡淡青澀的味道里走進我的散文,所以散文也總寫得濃烈不起來。”
不“濃烈”好,淡,卻淡中有味,是一種值得一再品味的雋永滋味。
責任編輯:平小娜
濰坊日報社主辦 網(wǎng)站備案號:魯ICP備10207392號-1 魯公網(wǎng)安備 37070502000004號 新聞許可證編號:37120180034
新聞熱線:0536-8196500 廣告熱線:0536-8196033 郵箱:newswf@126.com 濰坊國際風箏會
版權所有:濰坊日報社(濰坊報業(yè)集團) 濰坊新聞網(wǎng)絡傳媒有限公司 ? 2007-2021 網(wǎng)絡內容從業(yè)人員違法違規(guī)行為舉報 “涉互聯(lián)網(wǎng)算法推薦”專項舉報渠道